员工佳作
疫情居家有时间,群里大家各式地晒美食。今天因为在班级群里夸了一下XR同学蒸得白馍馍漂亮,说了一句:论白馍馍的颜值担当,引发李同学给我以此命题作文,所以恭敬不如从命,索性来完成这个任务。
馍馍是我陕西家乡的称呼,很多地区也称作馒头,但仔细想想,馍馍和馒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馍馍的范围更广,而馒头只是其中的一种。用集合的概念来表述,馍馍就是外面的大集合,而馒头只是其中的一小块。馒头就是馍馍,是一种白面的馍馍,而馍馍不一定是馒头,馍馍很多是各种粗粮做的,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形状。
发面,不带馅儿,半球形,当然也可能有别的形状,但基本就是这一类,就是馒头。尤其是南方的馒头,个头小,松软,而北方的馒头则讲究发面要硬,揉面要到,馒头剥开皮是一层一层,紧实而筋道。
众所周知,我们陕西的人民极爱吃面食,尤其是馍馍,是我们北方人不可或缺的主食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以后,陕西更是被称为“碳水之都”。最著名的有陕西八大怪之一的千层锅盔馍,西府厚厚的锅盔馍,关中名小吃腊汁肉夹馍的白吉馍、羊肉泡馍的死面饼馍,东府蒲城的椽头馍、石子馍,潼关肉夹馍的层层酥脆饼馍、陕北黄米做的黄馍馍,还有过去年代白面缺乏,人们常吃的各种粗粮如玉米面、高粱面馍馍等等。
说起锅盔馍,那还是有光辉的历史担当滴。话说诸葛亮一代英才,为西蜀鞠躬尽瘁,六出祁山,为啥都没有战胜魏国呢?一个重要原因,是蜀国人吃大米,行军作战背着铁锅,安营扎寨再生火搭灶煮熟吃;而魏国,也就是我们关中秦人的主食是锅盔,携带方便、随走随吃,瓷实顶饱耐饥。所以,魏国发现这一诀窍,总在蜀国军队生火做饭的时候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这一招屡屡生效,蜀军吃不成饭,必无心作战,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。锅盔馍为曹魏打败西蜀立下重要功勋。
当然现在各种各样的花式馍馍都不稀罕了。但是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,粮食匮乏的年代,白面馍馍绝对是过年才有的稀罕物。白面馍馍因此也就成为走亲戚的重要年礼。
提起年馍,就想起舅舅家供奉在我外公相片两边的云塔状的枣花馍。这个是关中民间习俗,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,大年三十祭祀祖先摆上供桌,都会用到这种云塔状的枣花馍。小时候大年初二跟着妈妈回娘家,被放到炕上好吃好喝地招待,走的时候,每次我都要不讲理的把那枣花馍搬回我家去。在我小小的心里,觉得那个高大的花馍,比我家里妈妈蒸的小小的枣花馍好看多了,实在是太美了,用时下的话说就是满满的仪式感,具足颜值担当。
馍馍确实是我们陕西人生活中须臾不离的一种主要食物,与家家户户烟火日子息息相关。但是要把馍馍蒸好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是要好多道工序好多的诀窍,但最根本的其实是一道笨功夫:揉面,揉不到则面不紧,馍馍不会有层层吃着就不筋道。我们陕西人有句俗话,说“你把馍蒸白咧”,意思是“你的努力成功了”“你把事情办成了”。这句古老的秦人俗语,就像秦人一样朴素无华,不带花甲。白馍馍的颜值担当那可不是从天而降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花拳绣腿表面功夫,而是一个百揉千揉、精雕细琢、文火功夫的慢工细活,哪一道功夫都不得少,哪一道少了颜值都不到!
(吕红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