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佳作
班车在行驶的路途中,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在孙子的搀扶下慢慢上车,我坐在门口第一排位置,看此情景,伸手扶了一把,向里挪了一下,让老奶奶坐在我方才的位置。孙子反复叮咛司机:“师傅,让我奶奶在九路下车。”之后离开了。班车继续向前驶去。
刚参加工作时,我几乎每个周末坐班车穿梭在蒲城与澄城之间,坐班车已经成为每周一的生活之一,习惯性默然的靠在椅背上,眼睛看向窗外,任思绪乱飘。老奶奶拍拍我的腿冲我笑了笑。我转身礼节性的回笑了一下,继续看向窗外。一会,老奶奶头伸向我耳边笑着问:“你也到澄县?”突然间的近距离让我懵了一下,但还是点点头嗯了一声。她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又露出开心的微笑,轻轻拍了拍我。
如此陌生的人给予我如此亲密的动作,让我有点难以接受。好在那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我也没说什么,继续看向迅速退后的路边景物。
刚栽的树苗仅有的几个叶子向下耷拉着,田间的麦苗绿油油生机盎然,密封不好的车门摇撞、玻璃晃悠以及发动机轰轰的声音在耳边有节奏的形成重金属音乐。乘客们睡眼朦胧安静的半睡半发呆,老奶奶却一直忙着在包里翻来翻去。许久,她突然间塞给我手里一个东西,我低头一看一块糖,再看老奶奶,她拆开包装把另外一块糖正往自己嘴里放。我急忙把糖还给老奶奶说我不要,老奶奶推过我的手说:“没事,吃吧!”,我仍然向回推说不用了,奶奶眼睛眯着把头向我扬了一下示意我拿着。推脱几次,我还是倔强把糖塞给老奶奶,平静地说:“谢谢,我不爱吃糖”。老奶奶收过糖装进自己口袋什么也没说,之后老奶奶安静了,融入到乘客昏昏睡睡静止的状态中。
这时我的思绪从窗外飞回来了,不时悄悄瞄几眼老奶奶,她身上穿着稠状的棉衣棉裤,银白色的头发,虽然年事已高,但是精神抖擞。看着老奶奶安静下来,心里还有点过意不去,不停的反思老奶奶为什么要给我糖?是因为我不要她的糖她不开心了吗?是我的冷漠将老奶奶拒之千里了吗?一个陌生的老人如此友好的对待着周围,用微笑的面庞面对着一切。可我,用冷漠的心拒绝着。在老人阳光的心理下这个世界很美好,而在我们冷漠的态度下却让社会变得阴沉而疏远。我这样是不是不好?想归想,总归糖也没要,到九路时,她的家人在路边等着她,一个中年妇女一边扶着她,提着她手里东西,一边念叨叨着:“你拿这些东西干啥,不嫌重。”
这件事情已过去很多年,现在我已成家有了孩子,但是老奶奶的那块糖却经常会浮现在眼前。我明白有些东西很小,对于80、90后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喜欢,可是却包含着老一代人温情的爱心。
现在,工作忙,家里事也多,我早已做不到每周回去一次。疫情后,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。每次父母知道我们要回去,总要问吃什么,几点到,抓紧时间准备饭菜,有时候嫌父母太忙,就说不用管吃饭,想吃吃县上的小吃,父母嘴上说可以,但是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失落。回到家,父母看见我们一家人笑得嘴都合不拢,拿吃的不停的给我们手里塞。家里蒸的馒头、包子提前就装好,还有一些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大大小小红红绿绿装在袋子里,就等我们回去时带上。有时候说老家还有菠菜、葱、青菜,让我们开车回去拿,再开上半个多小时的车到老家,挖上一些绿色无污染的菜装后备箱,小小的车塞得满满当当,同样,后备箱里也布满土和泥。可是父母只要看见后备箱被他们装满了就非常开心。
老公有时候总嫌我每次回去都拿那么多东西,什么都往回拿,埋怨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要从家里拿东西,自己又不是买不起。对于老家在千里以外东北的他不太理解这种爱,我总告诉他:“不是说稀罕不稀罕这些东西,所有的东西,都是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爱,现在大家都不缺这些东西,虽说每次拿的东西很普通,但是里面装满了深深的挂念与浓浓的血水之情,我们不能强硬的去拒绝父母的爱,本就陪伴较少,要是连这些东西都不要,他们会更觉得自己对儿女的帮助越来越少了。”我经常告诉老公:“我不是爱这些东西,我是爱父母心满意足的笑容!”
老奶奶的一块糖让我懂得老一辈的爱心,父母蒸的馍、种的菜让我感受到深深的疼爱和宠爱,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充满无限的大能量温暖着我们,让我们无比幸福。请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这种有保质期的幸福!
若干年以后,我们也会和她们一样,总想力所能及的给孩子东西,总想看她们还需要我们,总盼着她们可以回来吃我们亲手做的饭菜,拿我们亲手准备的东西……
(井华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