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佳作
深夜修改方案时,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浸泡已久的茶杯上,泛起细碎的涟漪。二十八岁的我揉了揉发酸的肩膀,忽然想起十二年前的夏夜,延河水面上跳动的星光,和课本里夹着的槐花标本。那些被时光窖藏的高考记忆,总在加班的间隙漫溢而出,与眼前的报表、总结交织成独特的生命注脚。
高三那年,我搬进学校东北角的老宿舍楼。铁皮柜锈迹斑斑,床板翻身时总会发出吱呀声,但推开窗户就能望见延河蜿蜒的轮廓。每天清晨五点,我总踩着露水穿过操场,书包里装着母亲用保温桶装的小米粥。河风裹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,山间的雾气笼罩着河水,露水常常打湿裤脚,却也浸润了每一个逐梦的清晨。那时的我以为,翻过高考这座山,前路便皆是坦途。
晚自习后的宿舍走廊,是最热闹的战场。六个男生挤在公共水房的白炽灯下,泡面的香气混着油墨味在空气中弥漫。我们把错题本摊在洗衣台上,用红笔激烈争论着数学压轴题,宿管阿姨的脚步声临近时,又慌忙抱着书本逃回寝室。记得某个暴雨倾盆的夜晚,整栋楼突然停电,同学们借着月光错看着错题卷,黑暗中的知识星火,比任何时候都明亮。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,教会我何为纯粹的坚持与热爱。
高考那两日,延安的阳光格外温柔。考场外的梧桐树上,蝉鸣声此起彼伏。我站在警戒线前,看见人群里父亲的藏蓝色工装,和他悄悄藏在背后的、还带着露水的槐花枝。笔尖在答题卡上游走时,窗外的光斑在试卷上缓缓移动,恍惚间与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刻重叠——是舍友分享的半块绿豆糕的清甜,是班主任留在我桌上的“加油”字条,是母亲临睡前发来的“别着凉”短信。
志愿录取那天,我独自走到延河大桥。录取通知书上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”的字样被夕阳镀上金边,延河边上的宝塔山映照在河水中随波拖曳出长长的光带,像极了那些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抛物线。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化作延河上的清波随风而去。
如今参加工作,周转于各个项目的施工一线,面对工期进度、施工质量、人员协调等重重考验,才明白人生处处都是“高考”。但每当加班到深夜,站在项目营房窗前俯瞰城市灯火,总会想起宿舍窗外的延河。河水依旧奔涌,新起的写字楼倒映在波光里,与记忆中的老宿舍楼重叠成城市的剪影。那些在星光下奔跑的清晨,在手电筒光里求知的夜晚,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坐标。高考教会我的,不仅是解题的技巧,更是面对困境时永不言弃的勇气,是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的力量。它让我懂得,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,唯有带着那份少年时的执着,在时光的长河里,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。(冯壮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