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风采
20余载寒来暑往,水文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国锋的手掌磨出了与钻杆同色的老茧。从军营到钻探一线,这位退伍军人手握钻杆在千米地层间深耕,以钢铁意志与精湛技艺在煤矿地勘及灾害治理领域屡创佳绩---负责工程连续20年保持“双百”纪录(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、工程质量优良率100%),先后荣获陕西省煤层气公司“安全先进工作者”、水文分公司“先进工作者”等多项荣誉。
军旅底色:铸就钻探铁军魂
“军人的字典里没有‘退缩’二字。”1996年脱下军装的刘国锋,带着这句誓言扎根注浆勘探事业,在艰苦作业现场始终保持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军人底色,将军营锤炼的钢铁意志融入每一次钻探施工。
2013年起,他扛起带队攻坚的重任,带着队伍闯市场、啃硬骨头。在青海马海盆地钾盐水文孔施工中,他带领团队在极端气候下昼夜奋战,完成2176米钻探进尺与5层段抽水试验,拿下公司省外项目“首战告捷”的亮眼成绩。此后,桑树坪煤矿2号井通风救援钻孔、韩城龙亭勘探孔等4个项目接连成为公司品牌工程,他用“军人式执行力”证明:任何艰难险阻,都挡不住向前冲锋的脚步。
技术尖刀:在岩层间开辟通路
“钻探是与地层对话,既要懂技术,更要敢创新。”刘国锋的工具箱里,永远装着比别人多的图纸和测量仪。2021 年,孟村矿业井下排水钻孔施工时,他创新采用螺杆定向钻具与钻参仪器24小时联动监测,像“穿针引线”般精准控制钻孔轨迹,最终以222.2毫米终孔孔径、544米深度实现完美“中靶”,创下同类工程精度纪录。同年11月,彬长孟村矿业3# 扩容钻孔下管施工遇阻,他提出“地面预制焊接+整体下放”方案,减少60%井下作业量,加快施工进度,并节约成本6万元。
从引进复合式定向钻进工艺,到改良泥浆泵密封系统;从用桶状钻头破解探头活石难题,到以管内定量加水预案规避固管风险,他带领团队攻克的10多项技术难关,为公司钻探业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安全标杆:把铁规刻进每个环节
“在部队,安全是战斗力;在工地,安全是生命线。” 刘国锋首创“三维安全管控法”:班前会讲透风险点,细化措施到每个操作步骤;班中巡回检查像“战场巡查”,不放过任何微小隐患;班后复盘如“战斗总结”,让失误成为安全教材。
在桑树坪煤矿矸石山治理工程中,他严格推行“一班三检”,零下 15 度时仍带头检查设备。一次发现钻杆连接处细微裂纹,他立即叫停施工,更换部件后才允许开工。“宁愿停工一小时,不让隐患留一秒”的严苛态度,让其负责项目连续 20 年“零事故”。
2022年,在下峪口煤矿水文长观孔工程中,他创造了项目工程个人承包先例,将安全、质量、效益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,不仅激发团队活力,更让工程进度提前完成。这一改革举措,成为公司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“破冰之作”。
20多年钻探生涯,刘国锋足迹遍布30余个矿区,带出的10余名徒弟已成技术骨干。被问及坚守动力,他朴实地说:“军人退役不褪色,钻探人就要像钻杆一样,扎根大地,直插深处,活出硬度与深度。”
钻杆转动不息,初心历久弥坚。刘国锋用20年坚守证明:真正的芳华在日复一日的深耕中,真正的先锋在攻坚克难的行动中。他以钻杆为笔、大地为卷,书写的不仅是地质勘探的壮美诗篇,更是一名退伍军人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。 (郭晓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