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风貌
飞机穿出云层时,舷窗外的关中平原正一点点往后缩,从满眼的绿变成天边一道细痕。我低头摸了摸怀里的设计图纸,纸边都被手心的汗浸得发皱——2025年夏天,钻探分公司第一次进新疆,心里揣着“打响招牌”的念头,可脚下这片戈壁到底是啥模样,谁也没底,只知道这“闯市场”的第一关,肯定不好过。
哪想到,困难来得这么快。项目落在艾维尔沟,那地方藏在天山褶皱里,手机地图得放大到能看见土坡,才能瞅见个模糊的标记。离最近的县城一百三十多公里,去乌鲁木齐的路更折腾,全是搓板路和戈壁便道,车开得人骨头都快散了,单程就得四个多小时,来回一趟,一天时间全耗在路上。最愁人的是缺东西:想找家五金店买颗螺丝钉都得绕好几公里,上次钻机零件坏了,急着租台应急设备,联系了几百公里外的厂家,等设备拉过来,工期已经耽误了三天。
沟通更是头大难题。要征用牧民的草场,可一开口就卡了壳——我们说“施工范围”“补偿标准”,牧民大哥们一脸茫然;他们比画着说“牛羊往哪赶”“草被踩了还能长不”,我们只能瞎猜,手舞足蹈半天,还是没说清楚。后来托当地朋友找了个懂双语、也懂牧民规矩的大哥当翻译,那阵子天热得邪乎,正午太阳晒得地面能烫掉鞋底子,气温直奔四十多度,我们跟着大哥往牧区跑,把补偿方案拆成大白话:“这块地我们用四个月,用完了帮您把草种上”“牛羊要是没地方放,我们帮着联系临时牧场”。每次聊完,牧民们眉头舒展,攥着我们的手说“信你们”的时候,我才发现后背的工服早被汗泡透了,一拧能滴出水来。
那段日子,“苦”是真的刻在骨子里。白天在戈壁上打钻,太阳烤得人头晕,安全帽戴久了,额头能闷出一圈红印子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工装上,干了就留下一圈圈白碱,洗都洗不掉。
现在四个月过去,一阶段工程进入监测期了。站在钻机旁抬头望,远处天山的轮廓清清楚楚。我总想起刚到新疆的那个傍晚,我们几个人攥着张皱巴巴的图纸在戈壁上找孔位,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,没人敢打包票说一定能成,但也没人提过“回去”两个字。我们这群从三秦来的“闯将”,没辜负公司的托付,也没白费在戈壁滩上熬的夜、流的汗——凭着钻机当“犁”,靠着毅力当“种”,总算在这片硬地上,为公司耕出了一片田。(郝磊磊)